斤十两官累权397克(汉)
始建国元年权29950克(新九年)
铁权283克(南北朝)
武德元年官造铜权463.9克(唐)
开元通宝4.47克(唐)
天禧铁权858克(宋)
西夏文权25.6克(西夏)
天德权78.8克(金)
至元三十一年大都路造权744克(元)
洪武三十年权76.3克(明)
官砠权2650克(清)
藏文方形权3255克(清)
我国古代政权发行货币通常以当时的衡制为标准,确定金属货币的标准重量。但在实际货币流通过程中,由于政权更迭、水旱灾荒、军事战争、金属短缺、民间私铸等原因,钱币往住会出现虚值或减重的情况,导致钱法混乱。虚值钱也称虚币,一般指金属货币的名义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的钱币。我国历史上价值可考的虚值钱是西汉武帝发行的“白金三品”,此后一些政权在遇到财政困难时,多采取发行虚值钱的方式征敛民间财富。虚值钱因名议价值高,因此往往制作精美,反面能反映出当时铸钱技术与钱币艺术的最高水平。
王莽货币改革中的铜钱泉货六品壮泉四十(九铢)
王莽货币改革中的铜钱布货十品中布六百(二十铢)
五行大布(布泉当十)(北周)
咸丰重宝宝福一百、计重五两(清)
减重钱是以减少铸币原材料所制所有钱币,其面额超过它的实际重量。在历史上,每当国家遇到财政困难,社会遭遇危机时,一些政权就会发行减重钱以节约铸币成本,民间也会兴起盗铸之风,制造各种减重钱。铅钱、铁钱等其他贱金属货币也属于减重钱的一种,也有政权同时使用虚值与减重手段发行货币。
顺天元宝铁钱(当千)(十国·燕)
开元通宝铁钱(十国·南唐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