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耸突出
人篇
字源演变
说文解字
“兀”,指事字。容庚《金文编》元字条收有图1(兀作父戊卣)一形,并引高景成云:“乃元字初文,与兀为一字。”从《金文编》知道,最早的元与兀是一个字。林义光《文源》亦说:“兀,盖与元同字。”图1实际上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而突出强调其头部。它与甲骨文和金文的“人”字构形区别就在于突出代表头部的填实的圆点。
甲骨文表示人的头部的圆实点虚化为一横(图2、3)。至于后来,再在上加一横,特指其头部之所在(图4)。再加一横之后的字形4便成了“元”的基本结构,而没有多出一横的字形隶变后就成“兀”,于是与“元”分立为二字。元、兀二字本义相同,都指人头,属指事字。许慎不知“兀”“元”古本一字而将“兀”另立,且归属儿部,显然是不妥当的。
西周金文不见兀字,因为兀元为一字,不必使用兀字。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侯马盟书、春秋吴王剑铭文已经出现兀字,可以认为是元字之省,仍然用为元字,古文字在东方六国文字里多用简省之形,兀元仍然不能区分为两个字。《说文》对兀字的解释,大概是两汉时人根据“兀”字的形体特点赋予的新的词义,汉代以后文献中元字的一些用法,都是根据这一新词义引申而来的,在用法上与元字完全不同了。因此,兀元二字到了汉代才从音义形上开始有所分工,成了两个字,两个词,但字形、字音上仍有联系。
展开全文
“兀”字的本义是“人”。在上古与“元”是同一个字。后来引申为高而上平的秃山为“兀”,如杜牧《阿房官赋》:“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这里的“兀”字就是山秃的样子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蜀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,阿房宫也就建造成了。可是“彻卷兀若无”(柳宗元《读书》)中的“兀”字就不是山秃的意思,那是形容茫然无知的样子,意思是:读完了一卷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似的。山秃为“兀”,就是山上没有东西,所以“兀”字表示“无知”之义也是从“山秃”之义引申出来的。有人把杜甫《入衡州》诗“兀者安堵墙”中的“兀者”,理解为“秃头之人”是不对的。其实这里的“兀者”是指砍去了一只脚的人。
请注意:在古戏曲中常有“兀的”一词,比如:“兀的不气杀我也!”(《赵氏孤儿》)这个“兀的”是表示反诘语气的虚词,这句话的意思是:这岂不气死我了!
古文释义
《说文》:兀,高而上平也。从一在人上。
又刖足曰兀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鲁有兀者叔山无趾,踵见仲尼。仲尼曰:无趾,兀者也。
又柳宗元《晋问篇》:乘水潦之波,以入於河而流焉,汤突硉兀。注:危石也。
又兀兀,不动貌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常兀兀以穷年。
又《正韵》:臬兀,不安也。亦作卼。《易·困卦》:于臲卼。
又姓。《韵会》:后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。
又《韵会》:或作掘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掘若槁木。
转载自汉字历史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